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做好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集中整治工作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1:36:20  浏览:924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做好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集中整治工作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做好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集中整治工作的通知

国食药监市[2007]6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全国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部署,我局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卫生部联合印发了《关于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通知》(工商广字〔2007〕194号),明确了整治工作任务,将“公众人物为药品、保健食品功效作证明”的广告列入整治工作的重点。为切实做好集中整治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审查含有公众人物做代言的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依照药品、保健食品广告的审查标准和审查程序从严审批。在药品、保健食品广告中,公众人物不得以患者、专家学者的形象或名义为产品的功效做证明;公众人物在介绍或推荐产品的过程中,不得使用绝对化的语言对功效进行肯定和承诺。

国家局将严格执行《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复审制度》,对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的不符有关规定的广告,坚决予以调回复审。

二、加大对违法发布药品、保健食品广告的监测力度。在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广告专项行动中,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着重加大对“公众人物代言的违法药品、保健食品广告”以及“含有低俗淫秽内容的药品、保健食品广告”的监测,一经发现上述违法广告,应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送;必要时,应将媒体违法发布广告的情况向宣传部门、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主管部门抄报。

三、加大对违法发布广告情节严重的药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公众人物代言的违法药品广告以及含有低俗淫秽内容的药品广告,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药品广告审查办法》的规定,对相应的药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暂停其在辖区内的销售并责令广告发布者在相应的媒体发布更正启事;要加大对违法广告所涉及药品的抽验力度,对有关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频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药品、保健食品广告集中整治工作,在专项行动中,要依法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密切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确保专项整治工作收到实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七年十月十五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非法证据是指司法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或以不正当的方法取得的证据。非法证据的使用一旦被纵容,将导致公权力的肆意膨胀、滋生司法腐败,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于非法证据均予以排除。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非法证据的排除原则没有相关规定,仅在司法解释中有所提及,与刑事证据制度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也不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
非法证据的取舍关系到具体案件的审理结果,关系到被告人的罪与非罪,对其正确认识与合理解决是刑事诉讼法的基础性问题,且由于证据制度在诉讼中的核心地位,也就决定了非法证据的效力问题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因此,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应置于较高的位置。我们应通过立法程序将非法证据的排除原则规定于刑事诉讼法典之中,同时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在刑事诉讼法总则中加以确立。明确不同类型的非法证据的排除原则,增强证据采信的法定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证据排除规则的明确性程度以及法官在证据采信上的自由裁量权大小,可以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模式归纳为三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制排除”模式,即侦查机关采用非法手段取得的一切证据原则上均应予排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很小;二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裁量排除”模式,非法证据的取舍由法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依据认定非法证据的损害性与其证明价值相比较加以评判;三是“折衷模式”,即将法律强制与法官自由裁量相结合,对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区别对待:凡是违反程序规定所取得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供述、证人证言等一律不予采信,对侦控方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或准实物证据的效力,由法官酌予裁量。我们认为,

“强制排除”与“裁量排除”相结合的模式似乎更符合我国目前的司法需要。 因为非法证据的种类不同,其非法取证的违法程度、非法证据的真实性受非法取证影响大小、证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单一性程度便有所不同,因而对其效力应区别对待。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讲不但不违背上述程序公正优先观念,而且兼顾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平衡,因为无论是“强制排除”抑或“裁量排除”及其各自适用范围,均以立法为依据。

1、对非法获得的言词证据采取“强制排除”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是我国目前对非法证据予以排除作出的最直接的规定。因为言词证据具有易变性,其内容受获取手段影响极大,贝卡利亚指出“在痉挛和痛苦中讲真话并不那么自由,就像从前不依靠作弊而避免烈火于沸水的结局并不那么容易一样……痛苦的影响可以增加到这种地步:它占据了人的整个感觉,给受折磨者留下的唯一自由只是选择眼前摆脱惩罚最短的捷径,这时候,犯人的这种回答是自然的……罪犯与无辜者的任何差别,都被意图查明这种差别的同一方式所消灭了。”

可见,犯罪嫌疑人在逼供、诱供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作出虚假的供述,对这种情况下获取的证据应一律排除。同时,禁止非法言词证据的采用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

2、对非法获得的物证、书证等实物证据采取“区别对待”原则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非法获得的物证、书证等实物证据的证明能力原则上持肯定态度,至少是作出较言词证据宽松得多的规定或由法官自由裁量。例如英国对实物证据的效力主要由法官综合各种因素作出判断,1969年金诉英国案后,法官对实物证据取舍的裁量权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德国对于非法获得的实物证据采取所谓“权衡原则”——将非法取证行为对公民权利侵害的严重性与排除非法证据对实现客观真实的不利影响进行比较作出选择,“两者相较取其轻”, 其实质是兼顾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而美国首创的“违法证据排除法则”规定,违反法定搜查、扣押程序而获得的实物证据一律排除。

与言词证据相比较,实物证据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实物证据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人脑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形成于犯罪被发现之前,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定型性;其次,实物证据的证明力与获取手段的关联性较弱;再次,与采取逼供、诱供的手段获取言词证据相比,非法获取实物证据的手段对公民权利的侵害程度较小;最后,非法实物证据的获取手段往往不具有唯一性。此外,此类证据本身种类较多,其非法取得方式更是千差万别。

因此,对此类证据的证据能力不能采取“自动排除”原则,应在程序公正优先的基础上,兼顾惩治犯罪的实际需要,同时考虑我国刑事司法实际情况,有选择、有区别地对非法实物证据的效力作出判定。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对于非法获得的物证和书证如何处理均未作出相关规定,但在审判实践中,从获取手段的违法性程度将此类证据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采取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通信、住宅等宪法性权利的手段获取的实物性证据,我们称之为“违宪取得的实物证据”。如未经法定审批程序进行的搜查、查封、扣押、冻结,由此而获得的实物证据。对于此类证据,由于其获取手段的严重违法性,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应坚决排除其效力。另一类是

“一般违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即获取手段仅违反证据立法的某些一般性的或细节性的规定,如侦查人员对犯罪现场进行勘验、检查时,没有让见证人到场;在扣押物证、书证时,没有开列有关的清单;由于工作疏忽欠缺某种具体手续(如签名、盖章)等。对于此类证据,虽然其有违法性,且有一定的危害性,但其侵害的是公民的一般权利,对此类证据一般由法官综合案件各种因素作出裁量。这些因素包括:

(1)案件的性质及其社会危害性程度。案件的危害程度应作为法官考虑对非法证据是否排除的一个前提因素,即以该证据的证明价值与认定该证据的损害性进行比较(2)该证据对本案的重要程度。一个案件的证据既有直接证据,也有间接证据,有原始证据,也有传来证据,各个证据的证明目的不同,重要程度也不同,对其效力排除的慎重程度自然不同。(3)非法取证方式的转换与弥补的客观可能性。侦查人员由于情势紧迫而造成程序上的疏漏,对当事人合法权益损害轻微,如果欠缺的要件或手续可以及时补足,或进行必要的转换,则可以肯定其证据能力。(4)非法证据的可替代性以及重新调取的可能性。就某一案件而言,非法证据不能用合法证据替代的或无法重新取证获得合法证据的比可以替代或可以重新取证的,在排除时应当持更为慎重的态度。

3、对非法取证行为所间接获取的证据的效力有条件的采信

作为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结果而间接获得的证据,有学者称为“衍生证据”或者“第二手证据”, 禁止使用这种证据通常被称为 “毒树之果”规则。 然而该规则的负面效应在司法实践中也越来越明显,连最早倡导该规则的美国也不得不对这一规则的适用范围随后作出了较大的限制,创立了“必然发现的例外” 、“清除污染的例外”或“稀释的例外” 、“独立来源的例外” 。根据我国的司法状况,在审判实践中一般认为,

只要在采集后一证据时,不符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就可以采用。如果经审查具有违法情况,则按照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加以判断。因为目前我国刑侦技术手段落后,刑侦人员素质不高,如果对这种衍生证据一律不采信的话,将不利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而且虽然衍生证据的线索是非法的,但并不影响衍生证据自身的真实性。

关于印发《泰安市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政府


泰政发(1997)84号 关于印发《泰安市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驻泰市属以上各企事业单位:
《泰安市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泰安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七年八月十三日




泰安市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与服务,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和引导民营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民营科技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创办的,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产品的研制、中间试验、生产及销售为主要业务的经济实体。
民营科技企业包括:实行集体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和个体经营、私人经营的民办科技企业;国有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大中型企业投资创办的,实行国有民营的科技企业。
第三条 民营科技企业必须依法经营,保守国家秘密,不得侵害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利益和技术权益。其合法权益和正当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 市、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业务管理工作。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的职责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有关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五条 申请成立民营科技企业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符合规定的企业名称和依法订立的企业章程;
(二)有符合民营科技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
(三)有与业务范围相适应的工作条件、工作场所和注册资本;知识产权经合法评估可折价注册资本,但不应超过注册资本总金额的20%,高新技术可达到注册资本总额的30%;
(四)有合法的专利或科技成果、新技术产品、专有技术以及其他能够证明从事科技业务经营的资料;
(五)有与业务经营范围相适应的科技人员。
第六条 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申请认定民营科技企业的,除符合第五条规定的条件外,其技术性收入应占年总收入的20%以上。
技术性收入是指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或研制、试制、技术创新的小批量生产出的样机、样品以及技术入股、技术培训、技术出口等技术性收入。
第七条 民营科技企业实行分级审批和资格认定制度:
(一)冠以县、市、区名称的,由所在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或资格认定手续;
(二)冠以泰安市名称的,由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或资格认定手续;
(三)冠以山东省名称的,由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或认定。
第八条 市、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所审批或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每年进行一次审核,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取消其民营科技企业资格。
第九条 民营科技企业分产、合并或变更的,应当到原审批或认定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民营科技企业解散、破产或其它原因终止时,应到原审批或认定部门注销手续。
第十条 鼓励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列入国家、省、市、县各级科技发展计划的项目,都可以在市、县(市、区)每年的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民营科技企业的科研、技术开发。
第十一条 按国家现行政政策,经税务机关批准,民营科技企业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一)对新办独立核算的民营科技企业,自开业之日起二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对科研单位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
科研单位转让技术收入,可享受免征营业税的照顾;
(三)对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
第十二条 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其档案分别由人事、劳动部门管理。有关部门建立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应将民营科技企业的职工纳入统筹范围。
第十三条 在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一年以上的科技人员,可以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应聘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的,其职务和待遇由聘用企业自行确定。
第十四条 民营科技企业在承担科研计划任务、接受委托科研开发项目、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科技贷款和技术改造项目贷款、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享有与国有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
第十五条 市、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对所管理的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产权界定,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规范化的企业制度。
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应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依照法律程序转组成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
对规模较小的民营科技企业,可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
利用国有资产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要通过协议或章程,明确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和风险责任等方面的关系,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充分保障经营者和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 实行股份制的民营科技企业,可对其创业者和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经股东大会决定,以创业股的形式予以奖励。奖励的创业股总量不得超过企业公共积累的30%,按照贡献大小分配到有关人员。
创业股只参加分红,不能转让、继承和退还。创业股在扩股时,可按照程序转为个人股份。
第十七条 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从事对外技术交流、合作开发、技术出口、技术引进、合资或合作经营等业务,并可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和销售网点,可自行选择外贸代理机构。
对年出口额达到有关部门规定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经批准可享有进出口经营权及出口产品退税等相应权利。
第十八条 民营科技企业应当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减免税部分应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扩大再生产,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九条 民营科技企业应当尊重知识产权,守法经营。对剽窃他人科技成果、侵犯专利权、提供虚假技术、信息及其他违法行为的,由有关行政部门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市、县(市、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与服务,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有关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具体执行中的问题,按泰政办发[1993]78号文《关于市政府行政性规章解释权限和程序问题的通知》规定进行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